登录/注册 搜索

趣读文物|荔枝,古人刻进骨子里的夏日风雅

发布时间:Jun 27, 2025 | 作者:



图片
组 18.png
组 25.png

咬一口荔枝

未标题-4_compressed.gif

透整个夏天

未标题-5.gif



今夏,荔枝的甘甜再度席卷街头巷尾,从水果摊的鲜红堆叠到饮品店的限定特调,一口清香,瞬间唤醒被暑气封印的味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连大文豪苏轼都沉醉于荔枝的美味,甚至甘愿为它留在岭南,足见荔枝魅力非凡。




图片


而近日《长安的荔枝》剧情也很精彩,“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道尽了它的极致诱惑。杨贵妃的荔枝咱们吃不到,但古人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荔枝自由”。




这件明永乐青花荔枝纹盘属于“郑和贸易瓷”,盘上的缠枝番莲纹、海水纹等元素既符合中原吉祥文化,又融入西亚审美,成为15世纪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实物载体。历经六百年,盘中荔枝依然鲜润,究竟用了什么“保鲜秘方”呢?来“观天下——大明的世界”与它来次“甜蜜对视”吧。


图片

青花荔枝纹盘

明永乐

口径38.5、足径28、高7.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盘心之上,一株折枝荔枝宛若新摘






果实饱满欲裂
以双勾填色精绘,果壳皴裂处巧妙留白,仿佛能触及荔枝粗粝外壳下莹润的果肉;





枝叶翩然生风
以中锋勾勒,叶脉细如发丝,钴料浓淡晕染出叶片翻卷的光影,定格荔枝迎风的鲜活律动。


图片
图片


这抹穿越时空的鲜灵,源自一场跨海壮举






青料之美
纹饰所用苏麻离青钴料,正是郑和船队下西洋带回的“宝石蓝”。这种高铁低锰的特质,经高温淬炼后凝聚黑褐锡斑,深入胎骨,形成星点璀璨的“铁锈斑”。





纹饰之融
此盘以荔枝为纹饰,有“利子”“吉利”的谐音寓意,又通过果实累累的构图,隐喻“多子多福”的祈愿。外壁则饰以缠枝番莲纹,藤蔓蜿蜒间融入波斯纹样元素,展现出永乐瓷器“中西合璧”的独特审美。


图片

荔枝作为纹饰从唐代开始,到宋代正式成为流行纹饰,元代持续发展,再到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形象多元,荔枝纹饰见证了不同朝代的文化变迁与审美风尚,千年“荔枝美学”在文物中绽放出别样风雅。南京博物院内藏品丰富多样,也掀起了一股“荔枝热”。




书画作品中,陈之佛以细腻笔触,勾勒荔枝的形态与神韵。



白鹦正面立于荔枝树枝枝上

扬首昂冠,爪劲有力紧捏粗干

荔枝老干横亘

绿叶纷披,红荔累累

与白鹦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陈之佛 红荔白鹦 轴

纸本 设色

1945年

南京博物院藏



细看那簇拥成团的荔枝

果与果之间的位置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它们相互依偎又彼此错落

有的微微探出头来

有的半遮半掩于枝叶之后,增添几分俏皮

图片

陈之佛 荔枝绶带 轴

纸本 设色

1956年

南京博物院藏




每一道纹路的走向、疏密皆遵循着

真实荔枝的自然形态

或粗或细,或深或浅

线条的转折与停顿间

尽显荔枝外壳的“粗糙”质感

图片

陈之佛 荔枝白鸽 轴

纸本 设色

1948年

南京博物院藏





折扇之上,笔墨晕染的荔枝与诗词相得益彰,尽显文人雅趣。


图片

民国

吴俊卿 荔枝篆书折扇

南京博物院藏




观这紫砂茶壶,荔枝造型栩栩如生,为品茗增添了几分自然意趣。


图片

民国

唐宽馀制 紫砂荔枝蜜壶

通高11、阔20.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砚台之上,荔枝纹饰为研墨增添了一份雅致;还有各类荔枝摆件,造型各异,或古朴典雅,或精致玲珑,无不展现出古人的匠心独运。


图片

端石荔枝砚

南京博物院藏


图片

民国

粉彩瓷荔枝

南京博物院藏



图片

清晚期

粉彩荔枝纹瓷摆件

南京博物院藏

图片

清道光

白瓷荔枝

南京博物院藏




古人运鲜荔枝难如登天,却将荔枝的“神韵”运进了千秋万代的文化基因里。跃入瓷胚、绣入锦缎、刻进木石,又成了精神的图腾,在文人士大夫的笔墨丹青与工匠的巧思妙手中,完成了惊艳的蜕变。




最后

借这份“文化荔枝”

为您送上最清甜的祝福

愿您的生活

大吉大“荔”,万事顺“荔”!







END






南京博物院




图片
南京博物院
扫一扫进入“南京博物院”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