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沦陷!展厅里那些blingbling的“异域美人”,竟是穿越几百年的顶流!
发布时间:Jul 25, 2025 | 作者:
炎炎夏日,在清凉的展厅中漫步,目光是否曾被这样一类文物牢牢吸引,它们色彩饱满绚丽,纹饰精巧繁复,周身还萦绕着独特的异域韵味——这便是珐琅器的魅力所在。 这份光彩并非凭空而来。珐琅工艺的源头可追溯至公元11世纪的中东,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阿拉伯工匠已能制作精美的掐丝珐琅器。这一技艺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传入中国。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传承与创新,珐琅工艺在中国落地生根,绽放出多样姿态。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个“珐琅家族”的主要成员: 掐丝珐琅 金丝勾勒的华彩。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景泰蓝”,普遍认为它于元代借鉴了阿拉伯“大食窑”的风格,并融入本土审美。其精髓在于用细薄的金属丝(多为铜丝,兼用金银) 在胎体上焊接或粘合成图案轮廓,再填入各色珐琅釉,经多次焙烧、打磨方成,光彩夺目。 乾隆款掐丝珐琅勾莲纹笔架 清代 四川博物院藏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蕉叶喜字纹花觚 清代 四川博物院藏 錾胎珐琅 雕刻的艺术。工匠先在金属胎上勾勒纹样轮廓,继而运用雕錾技法剔地起线,使纹饰凸起,再在其上点施珐琅釉料。经烧制、打磨后,呈现出类似宝石镶嵌般的立体质感。 錾胎珐琅太平有象 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 (图自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画珐琅 又称“洋瓷”,釉上的丹青。先在红铜胎上施一层白色珐琅釉作底,入窑烧结后,再直接用各色珐琅釉料在釉面上绘制纹饰,二次烧制完成。风格细腻,别具一格。 铜胎珐琅彩仕女纹烟壶 清代 四川博物院藏 清乾隆花卉纹高足盘 清代 四川博物院藏 透明珐琅 光影的魔术。在金属胎上,运用錾刻或锤花技法制作出浅浮雕纹饰,再覆盖上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釉。烧成后,光线透过釉层,因纹饰线条的粗细深浅,呈现出明暗变幻、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 透明珐琅八吉祥纹面盆 故宫博物院藏 (图自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锤胎珐琅 力与美的结合。与錾胎珐琅相似,但技法不同。工匠在金属胎的背面进行锤鍱加工,使胎体正面形成凸起的纹饰图案,再点施珐琅釉烧制。区别在于:錾胎是正面雕琢,锤胎则是背面塑形。 锤胎画珐琅山水楼阁图挂屏 故宫博物院藏 (图自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下回在展厅邂逅这些流光溢彩的珍品,不妨驻足细观,辨识它们所属的工艺门类。它们跨越时空,融汇中外智慧,将千年的丝路故事凝结于一身,这份历经淬炼的华美,至今仍令人心折。 (注:文中部分文物不在展,观展前可先行查阅展览信息) 本期话题 你还见过哪些一眼就爱上的珐琅器?来评论区和我们聊聊~ 撰文:刘骐恺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推荐”,给我一颗小心心
- 上一篇: 【暑期活动】阅读超人-21天阅读打卡计划
- 下一篇: 海关查获清代青花松竹梅纹罐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