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阅读 |来一份非正式七夕行动指南
发布时间:Aug 29, 2025 | 作者:
绘阅读 是基于汇画艺术互动学习平台的丰富素材,一个专为孩子们和绘画爱好者设计的智能美术学习天地。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视频教程和详细的绘画步骤解析,还有临摹练习和自由创作的空间,更有贴心的个性化推荐,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让我们一起,通过绘阅读,更会阅读,探索阅读+艺术的无限可能。 提到七夕,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被商家刷屏的 “情侣必送礼物”“浪漫约会小Tips”?但翻开古籍会发现,这个节日最初根本不是“中国式情人节”,而是属于古代女生的“成长仪式”。 跟着绘阅读,一起跳出“爱情滤镜”的圈套,翻开“乞巧副本”,靠才华C位出道,争做“巧手CEO”。 巧巧巧 七夕的起源 七夕的节日起源,最早与上古时期人们对星空的仰望和崇拜有关。织女星位于银河之北,被视为纺织女神和智慧的象征;牵牛星位于银河之南,代表农耕。 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织女星与牵牛星已被赋予人格化的描述:“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古人将这两颗星的相会,想象成一次年度聚首。从此在后世衍生出许多“牛郎织女”的文学故事。 七夕的习俗 到了魏晋南北朝,七夕节的习俗内容愈发丰富,乞巧已成为当时最核心的习俗内容。妇女们以彩线穿七孔针、在庭院中陈列瓜果,向织女祈求巧艺与智慧——这些活动既延续了汉代以来的曝衣、穿针旧俗,也新加入了以蜘蛛结网为“得巧”征兆的趣味风俗。 被称为“喜子”的小蜘蛛,若在供桌的瓜果间结网,便被视为吉兆,意味着织女赐巧,心愿得成。南朝时乞巧风气极盛,甚至齐武帝萧赜曾专筑“穿针楼”,供宫中女子于七月七登楼穿针乞巧,一时传为美谈,可见这一习俗在当时受到的推崇。 此外七夕之夜是古代女性可以名正言顺地聚会、玩耍、交流情感的难得机会,是一个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姊妹节”。 乞巧图卷(局部) 明代 仇英-绘 现藏故宫博物院 现代七夕我们可以做什么? 这里有一份非正式七夕行动指南,供你参考 “个人版” 重启“穿针乞巧”,不是真的去缝衣服,而是专注一件需要耐心和技巧的事。 ·学习一项新软件技能(如剪辑、编程)。 ·完成一幅复杂的拼图或乐高。 ·耐心做一顿复杂的大餐或一个精致的蛋糕。 ·花几个小时练习一件乐器。 享受从“笨拙”到“熟练”的过程,为自己的一点进步喝彩。 “合作版” 来一场“姊妹会”式的技能交换派对,邀请三五好友,每人带一项自己擅长的小技能来分享教学。 比如:A朋友教学烹饪,B朋友教学油画,C朋友教学相机摄影小技巧。 这个七夕不仅是“聚会”,也是一场有趣的技能交换和互助学习会。 在这个七夕我们不“谈爱情”,只“谈乞巧”,和绘阅读一起穿上汉服,对着月亮许下关于成长的愿望吧。 ·扫 码 绘 阅 读· 唐朝服饰 绘 · 阅 · 读 · 更 · 会 · 阅 · 读 更 多 推 荐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推荐 < 更多 绘画艺术学习 创意画作欣赏 趣味闯关测试 请进入本馆 汇画艺术学习平台 art · drawing · 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