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道地荥经丨荥经古村落地名——建乐村

发布时间:Aug 15, 2025 | 作者:



图片
图片

留住历史记忆

传承地名文脉

图片
图片

今日,《道地荥经》将推出第四十四期荥经地名故事。让我们一道跟着地名游荥经,探寻地名文化,品味荥经故事!

图片
图片

荥经古村落地名—建乐村

图片

建乐村位于民建彝族乡(是乡政府所在地),村委会驻地建乐村1组,村域面积约5.7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村名源起于当地地名“建筑岗”“鹿角山”,取“建”与“鹿”为建鹿村,后因“鹿”通“乐”故名建乐村。

村落历史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翁朝栋定居于此开采铜矿,人口渐聚,于清道光年间形成村落雏形。其行政区划历经变迁:1951年设为民建乡建乐村;1956年随乡合并为烈士乡建乐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烈士公社建乐生产管理区;1961年改称生产大队;1962年划归新组建的民建公社;1983年撤社改乡、大队改村,复名民建乡建乐村。改革开放后,自发迁入的彝族人口显著增加。2006年民建彝族乡成立,建乐村隶属其中。2023年,被正式公布为四川省级传统村落。

图片

村落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东倚塔子山,南临荥河水。传统民居多依山面南而建,兼顾防洪与农耕之便。村内现存潘院子、翁院子、过厅头等传统建筑群,尤以“翁家大院”最具代表性。该大院由翁朝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初为“七星抱月”格局(1大天井+7小天井)。至道光年间,人口增加,扩建至13个天井(1大12小)。建筑为全杉木结构,顶覆小青瓦,技艺精湛,是清代农耕社会家族聚居形态与建筑智慧的生动体现。历经土地改革、住户迁入迁出及年久失修,主体建筑多已不存,只留残迹与文献记录昔日辉煌,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村内黄包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225平方米,其中大雄宝殿为重檐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1935年6月初,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荥经,杨森惧红军及蒋、刘算计,借与朱德旧交密约互不侵犯,随后红四团与杨部在黄包寺佯战,红军顺利过其防区。这一红色历史事件,为建乐村增添了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

图片

建乐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高山村落,每年彝山火把节、阳春采茶节交替呼应。这些植根于乡土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当地彝族、汉族人民的生活风貌、精神追求与乐观天性,衬托民族团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村内农业以种植茶叶为主,是荥经县茶叶发展示范基地的核心区。著名的“观音仙茶”即产于此,是优质高山有机茶的代表。民建彝族乡围绕“交通+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目标,建设“幸福美丽乡村路”。公路途经建乐村,不仅为茶叶运输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也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图片

建乐村,一个镶嵌在川西高山间的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进程中,赓续古村历史文脉,将翁家大院所象征的古老智慧与黄包寺的红色精神,融入新时代茶文旅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在彝乡的山峦间焕发持久魅力。

图片


荥经县民政局


图片
图片

■图源:民建彝族乡

■文字:县民政局

■编辑:杨   劼

■责编:徐一丹

■审核:张   腾  廖   琳

■审发:高   宇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素材侵权,请联系邮箱2334928726@qq.com


扫码关注 

 荥经县融媒体中心矩阵号


图片
图片

关注主流媒体  不信谣  不传谣

图片

荥经县广播电视台

图片

美丽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