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说文解物 | 陶土封存的铁骑——青釉骑马俑

发布时间:Sep 5, 2025 | 作者:



在冉仁才墓出土的文物中,数尊青釉骑马俑特别引入注目,戴头盔,披铠甲,胯下战马也全副武装,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时空的帷幕,重现初唐战场的金戈铁马。

今天,让我们透过这尊青釉骑马俑的细节,解锁初唐重装骑兵演变的“时空密钥”。


青釉骑马俑  唐代  四川博物院藏



青釉战魂:

陶土凝铸的千年铁骑


冉仁才墓中共出土6件青釉骑马俑,造型相同,其中2件各部分俱全。青釉俑通高25厘米,面容威严肃穆,目光如炬凝注前方,一副“挡我者死”的气场。头戴兜鍪(头盔),顶端有一圆洞,原插有长缨。身穿铠甲。垂至膝部,下着长筒靴。左大腿侧挂一带鞘刀,右大腿侧系一箭囊。前臂裸露,双手曲举,屈指握拳,拳心一小孔,所执兵器已失,但蓄势待发的姿态,已然将战场的气息凝固其中。



而战马,更是化身为移动的钢铁堡垒——身披具装铠甲,唯留四肢、双眸与鼻息与外界相通。马首两耳间前伸一角状饰物,项颈右侧斜挂一枪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高耸于马臀的“寄生”(一种马具构件),其形似喇叭,口沿作莲瓣状,外表饰以圆圈纹,兼具防护与装饰作用。甲骑具装由长方形甲片编缀而成,甲片上刻有鳞纹。


青釉骑马俑线描图

图源:《万州唐墓出土人物服饰研究》


这尊骑马俑,不仅以凛凛雄姿再现了初唐“甲骑具装”的磅礴气象,更以其精准的形制细节,成为研究唐代军事制度、陶艺工艺的无声史册,堪称巴蜀地区唐墓随葬品中的瑰宝。



兜鍪铁甲:

唐朝武士的“生存哲学”


再来看武士头上所戴之物:兜鍪(头盔),其形制为球状铁帽,顶部加装半圆形铁顶,形似倒扣的铁锅,此构造能精妙地分散箭矢与钝器的冲击力。在半圆形铁顶中间有一圆孔,以插饰品。兜鍪外壁,前后左右相对饰三道凹弦纹,简洁中透出力量。更精妙的是,头盔下部延伸至肩部并外翻卷曲,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围脖”,这种“全封闭式”设计,正是战场上应对劲敌骑射战术淬炼出的生存智慧。


武士俑身披的短袖甲堪称唐代铠甲的典范。甲片呈细密鱼鳞状排列,以皮革或丝线串联,既保证灵活性,又形成“以柔克刚”的防护层。甲衣下摆垂至膝部,与胫甲衔接,形成“无缝防护”。总体观之,初唐铠甲与隋代相似,与盛唐时的雍容华贵相比,更注重于实战。




具装战马:

移动的“钢铁堡垒”

武士胯下战马披挂的具装马铠,俨然一个移动的“钢铁堡垒”。马面甲、身甲、搭后甲、寄生等一应俱全,战马周身化为一尊仅露眼、鼻、耳的钢铁巨兽。这厚重的“全副武装”牺牲了部分机动性,却成为突破敌阵的“攻坚利器”。


回溯历史,自十六国至隋代,“甲骑具装”(即人马都披铠甲的重装骑兵)一直为军队主力,到了唐初,逐渐演变为以人披铠甲、马不披甲的轻骑兵为主力。甲骑具装俑的出土表明唐代仍保留有少量重装骑兵,只是在功用上发生了变化。受机动性差等的制约,甲骑具装虽不再是疆场上的中坚力量,但因其威武庄重等特性,在盛大的典礼仪式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一期,我们将共同聚焦冉仁才墓出土的青釉人首鸡身俑,解密古代神秘的镇墓俑文化,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高英民:《四川万县唐墓》,《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2]谭建华:《万州唐墓出土人物服饰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责编:吴晓燕

终审:向和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推荐”,给我一颗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