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档案拾珍|解锁“荥经”县名由来,泛黄纸页里写满千年沿革的印记

发布时间:Oct 6, 2025 | 作者:


在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有一座神秘的小城 —— 荥经。它宛如一颗遗落在时光长河里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有的魅力。你是否好奇,“荥经” 这两个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为何这座小城会拥有如此特别的名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荥经县名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荥经县志 首卷卷一 疆城志 


( 档号:0039-02-001



山水孕育的独特标识

荥经县,隶属于四川省雅安市,古称“严道”,拥有2300余年的建县史。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荥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家在清风雅雨间”的美誉,是辟支佛教圣地、“中国砂器之乡”。



“荥经之名的由来,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水脉与历史。隋大业三年(607),中央王朝在荥河与经河交汇处设荥经水口戍,首次以水为名标记此地;唐武德三年(620年)正式置县时定名荣经(下部从),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县时改(下部从),自此荥经二字沿用至今已逾1400既铭刻双河环抱的地理特征,也隐喻着文明如水般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荥经县志 卷十五 张赵才纂修 艺文志 文二 论辩类 第7件
( 档号:0039-03-003)
经释名(原文)
张赵才
荥经设县,自唐武德三年始。县有荥、经二水,故以名水者名县。然其义,人多忽焉。按《说文》:“荥,绝小水也。”《大戴礼》:“南北曰经。”二水之源,其自瓦屋者,由北而南【应作由南而北】,故以经名之,俗称前河是也。自紫眼者,水派多歧,其流甚弱,故以荥名之,俗称后河是也。唐以来千八百余载矣,遗老相传,胥本此说。顾诸书称引,往往易荥为荣。后之人复不暇考订,侪诸豕鱼,遂致讹谬相承,习非胜是,读者懵焉。尝试考之《山海经》:“南海之外,有荣山,荣水出焉。”荣本从木,而字典引之则作从水之荥。郑地荥阳,荥本从水,而《地理通释》引之,则作从木之荣。此从水从木,似可相通之证也。不宁惟是,《甘泉赋》:“梁弱水之鼎溁。”李善曰:“溁,小水貌。”《字林》:“溁,绝小水也。”金坛段氏谓:溁,即许之荥字。溁泽、溁阳,古皆作荧,不作荥。唐碑宋椠尚多不误,近今乃皆作荥,是荥与荧通。简绍芳《升庵年谱》:戊戌奉戎檄,由滇归蜀,故集中有《戊戌除夕赠荥经徐尹诗》,荥字作萦,升庵博极群书,如求作莍,颦作膑之类。此字必有所本,是荥与萦亦通。然则荥字之义,从水、从木、从火、从系,体虽小殊,义无或异。呼马应马,呼牛应牛,又奚必与人持异同,争门户哉。
从“严道”到“荥经”定名,从南方丝路重镇到砂器文化之乡,这片土地铭刻着地理与人文的交响。张赵才先生《荥经释名》的考辨,不仅厘清了“荥”、“经”二水的命名本源及其字形流变(荥、荣、萦之通),更揭示了地名背后蕴含的自然特征与先民智慧。

历代隶属沿革


荥经县志 首卷 卷一 疆城志 


( 档号:0039-02-001


纵观其沿革,虽历经朝代更迭、治所兴废,从巴賨氐羌之地,经秦汉严道、唐宋荥经,至明清复县,“荥经”之名及其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脉,始终如双河之水,奔流不息,成为这片“清风雅雨间”家园不朽的文化基因与活态记忆。

从荥河与经河的潺潺流淌中,我们读懂了 “荥经” 之名承载的自然深情;在跨越千年的历史长卷里,我们见证了这座小城从远古走来的坚韧与厚重。每一处遗迹、每一段传说,都在诉说着荥经与河流共生、与时代同行的故事。如今,当我们再次凝望这片土地,那些藏在县名里的密码、沉淀在岁月中的记忆,依然在滋养着这里的人们,让荥经的过往与当下交相辉映,续写着属于它的崭新篇章。

图片
图片

扫描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荥经档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