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比摄影早千年的“定格艺术”,藏满文人意趣

发布时间:Oct 17, 2025 | 作者:


999_画板 1.jpg





今天,我们制作肖像的方式非常多元:手机相机、AI生成、数字绘画……现代科技让“定格容貌”变得轻而易举, 而在没有镜头的千百年前,古人早已用笔墨为“肖像”写下注解。








在西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用一个微笑迷倒了世界;在中国,肖像画的内涵更为深远,从商汤伊尹图画素王九主,到孔子“观乎明堂”所见尧舜之像,文献之述,屡见不鲜;文人雅士的宽袍大袖、隐士的柴门竹杖;从帝王将相的“标准像”,到文人雅集的“朋友圈”;从记录容颜的“实用功能”,到抒写心境的“艺术表达”……肖像画的边界,从未被定义,它一直在被时代、被文化、被每一位执笔的艺术家不断拓宽。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画分为六科: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而肖像画为人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以“写照”“写真”“画影”“小像”“留影”称之,足见其对“真实”与“神韵”的双重追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未标题-3-03.jpg
未标题-3-02.jpg
未标题-3-01.jpg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想亲眼见证中国肖像画的独特魅力,不妨在这个惬意时节走进南京博物院艺术馆21号展厅。此次展出的70余件/套明清肖像画,是定格时光的“纸上影像”,也是一部镌刻着社会伦理、文人意趣的立体史书。透过这些“传神写照”,赴一场跨越时空的“会面”。


·












六曰传移模写是也。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


“传移”“模写”可以笼统的解释为临摹,也可以解释为对摹本或现实事物的再创作,还有学者认为是画家把皇帝圣贤的样貌或事迹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播。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帝王功臣代表的是国家意志,乡绅名贤体现的是地方性的精神支柱,树立榜样让后来者“见贤思齐”,是肖像画政教功能的集中体现。









钱复 紫柏真可像

纸本设色  纵128.6 厘米 横56.7厘米


此幅作品以细碎线条勾画轮廓,五官间以淡墨晕染烘托,着重描绘双眼,唇施粉彩,设色清雅。人物形象端庄静穆,乃肖像画传神之作。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徐璋 松江邦彦画像册

 纸本设色或绢本设色

纵29.3厘米 横31.8厘米


徐璋一生创作为数不菲的肖像画作品中,尤以《松江邦彦画像册》最为杰出。他将松江元代以来著名历史人物绘制出来,全册所作人物始于太学全思成,终于陈子龙,共画云间二百七十年间地方往哲110人。其中,有朝服像、有便服像。人物或站、或坐、或侧躺,生动自然。人物面部有追求结构、明暗的尝试,皱纹、斑点都一一呈现,更加写实。衣纹仍然是传统的钉头鼠尾勾勒,层层分染。














无款 曾文正公像

纸本设色  纵121.2厘米  横31.6厘米


南博所藏此幅曾国藩像还有一幅同源肖像现藏于国博。南博所藏这幅肖像或为同治七年扬州监生马铸在金陵节署为曾国藩写照后,按当时幕府诸君要求重影多幅作品中的一件。人物面部刻画精细写实,有明暗对比,胡须细密但笔触工整,神情淡定自然,体现画家对肖像画把握的高超功力。





 




文人希望把自己置于生活场景或优美的自然环境当中,像今天的拍照、视频一样记录日常生活。禹之鼎就是常被邀请的画家。以文人画家为代表的“写意”风格渗透到了肖像画当中。此类作品用笔突破了程式化的线条色彩,用笔松弛随性,强调笔墨意趣,节奏感强,色彩或淡色渲染,或鲜艳活泼,对于肖像的描绘,更重神态而非形体,会通过衬景的描绘体现个体的身份,表达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禹之鼎 高士奇像

纸本设色  纵50.3 厘米  横86厘米


禹之鼎虽以肖像画著称,但艺术根底比较深厚,他广泛涉猎绘画领域,兼长人物、仕女、山水、花鸟各科;先后出入蓝瑛及宋元诸家,转益多师,擅长工笔重彩、水墨写意、白描、淡彩、没骨等多种画法,肖像画也兼取墨骨法、白描法和江南画法等诸多技艺。














禹之鼎 乔莱书画娱情图

绢本设色  纵37.5厘米  横29.5 厘米


禹之鼎 顾符祯 乔莱竹林偶聚小像

绢本设色  纵37.1 厘米  横29.5厘米 


禹之鼎 顾符祯 乔莱花雨坐禅图

纸本设色  纵37.5 厘米  横29.5厘米


乔莱与禹之鼎是同乡。禹之鼎最擅人物肖像,在当时颇为著名,多为当时达官贵人所追捧。此次在展厅中展出的《乔莱书画娱情图》《乔莱濯足小像》《乔莱平芜独立小像》《乔莱竹林偶聚小像》《乔莱柳荫垂钓小像》《乔莱花雨坐禅图》都是一系列的作品,表现了乔莱悠游林下的闲情逸致。









“纪念”是肖像画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明清时期出现的以描绘家族内有威望的祖先外貌形象的绘画作品,通常以正面坐像的形式出现,像主着色彩艳丽的“朝服大影”式的舆服或色彩鲜艳的华丽长袍,多人呈现自上而下的规则有序排列,最重要的像主被安排在画面的前部或显著位置。另一种以写生或粉本的方式记录像主面貌的作品被称为“小像”,这种小像会在家人朋友间私下传递或欣赏。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无款 《明人肖像册》

纸本设色  纵45.4厘米 横26.4厘米


《明人肖像册》是明代肖像绘画的集大成之作。这套册页中,11幅为官员朝服像,只有1幅徐渭便服布衣像不同于其他。“证件照”式的写真方法对画家的笔墨功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于人物骨骼、肌肉甚至皮肤色泽的表现都不能差之分毫。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这套册页给后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记。














无款 大学士李春芳一乐图

纸本设色 纵94.5厘米 横115厘米


画面上绘李春芳父母李镗与徐太夫人,二人皆由朝廷诰封一品,下立者二人为李春芳及其弟李齐芳,此图为庆祝李镗、徐太夫人八十双寿所绘。














无款 沈度像

绢本设色 纵142.7厘米 横92.4厘米


画法继承了宋代肖像画的“朝服大影”形式,以正面坐像来描绘晚年的沈度形象,写真技法一流。









一切都是幻影,生灭无常。当我们站在作品前,面对这些真实存在过的人,他们的物质、财富、身体都泯灭于时间的长河之中,但留下的是伦理、意趣和精神。

与其说在“看展览”,不如说在“接传承”——接过文人的风骨,接过处世的意趣,能在代代人心里,再“活”一次。


图片


|展览时间|

2025年8月


|展览地点|

艺术馆 21号展厅(历代绘画馆)


|展览简介|

本次展览以“如是观”为主题,精选南京博物院珍藏的70余件套明清肖像画作品,通过“敦伦明理”“移情逐景”“千秋永昌”三大板块,带领观众领略肖像画的艺术魅力,立体生动的展现这一时期肖像画的演变与其艺术价值。《明人肖像册》和《松江邦彦画像册》等珍贵文物同时亮相,带来一场视觉文化盛宴。


☞往期精彩

艺术馆上新|书画世界的秋日之约







END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扫一扫进入“南京博物院”小程序